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垃圾的“產量”也與日俱增,“垃圾圍城”之勢不減反盛。 但是,隨著城市空間密度的增大,垃圾處理設施面臨“無處立足”的窘境,即便是建成的垃圾場,也因氣味難聞屢遭居民投訴。

  專家認為,垃圾處理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醫治城市化帶來的垃圾問題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多個部門聯合,並結合城市實際情況,制定長期戰略

  近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向媒體透露,北京市的生活垃圾日產生量首次下降。 但是,《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北京市部分地區的垃圾問題仍十分嚴重,情況不容樂觀。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中國城市面臨的“垃圾圍城”困擾顯得愈來愈嚴峻。 在不少城市,“垃圾圍城”之勢不減、“垃圾山”依然矗立,儼然成為城市裡一種難以根除的頑疾。

  與“垃圾山”相伴

  12月末的北京,不時會有大風光臨。 在地處丰台區和大興區交界的小堡台村,據說,每逢刮風,便可看見漫天飛花——塑料袋,記者“慕名而去”,見到的是更讓人驚詫的場景— —一座長寬各約有10米的“垃圾山”迎風而立,各種五顏六色的廢磚、廢料、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堆積在一起。

  附近的工人告訴記者,他們來這兒施工的時候,這座“垃圾山”就已經存在了,可能是附近那些拆遷居民留下的。 因為長時間沒人處理,一些過路人認為是垃圾站,也會把垃圾扔到這裡,久而久之,“垃圾山”的規模越來越大。

  “這地方原來環境挺不錯的。最近因為要修路,附近的房子都拆了,這之後也就沒人管了,垃圾就這麼一直放著。”附近的居民汪先生告訴記者,曾經也有人反映過情況,得到的答復是等路修好了就會來處理,後來大家習以為常了,也就沒人再反映了。

  如果說小堡台村的“垃圾山”與拆遷不無關係,那麼,在一些臨街地段出現的“天然垃圾場”則讓人有些不解。

  小堡台村附近的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校門前,一股難聞的氣味撲鼻而來。 世紀學院的一名學生對記者說,他們學校附近的環境太髒了,尤其是車站附近的垃圾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記者註意到,這名學生提到的垃圾箱,是一個非常老舊的不分類垃圾箱,箱體上鏽跡斑斑,還有長期被菜湯、油污等侵蝕的痕跡。 垃圾箱裡各種垃圾塞得滿滿的,有許多已經溢了出來。 垃圾箱旁也堆著大大小小的垃圾袋,很多垃圾更是被直接扔在了垃圾箱周圍。

  “這垃圾箱一直就這樣,實在是受不了了,太臭了。我上大一的時候就這樣,現在我都大四了還是這樣,一點都沒改善。”這名學生說,很多同學都向學校反映過,學校也向有關部門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是情況並沒有因此而改善。

  “現在是冬天還好一點,到了夏天真是沒法待了。我們上早操的時候都能聞到一股股的臭味。晚上睡覺,如果開著窗戶,臭味有時就會飄進來。”這名學生說。

  “現在我們城市處理垃圾的地方已經趨於飽和,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垃圾的產量又翻了一番。西城區在沒有合併前,平均每年就有32.3噸的垃圾。隨著垃圾越來越多,帶來的問題也就相應增多,環境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對市民的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北京市西城區環衛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垃圾處理設施“無處立足”

  城市垃圾給市民生活造成的困擾不一而足,據業內人士分析,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垃圾處理設施的規劃滯後。

  “其實很多人都反映過這裡的垃圾堆放問題,就連我們也反映過。”在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校門前,一名環衛工人指著車站旁的垃圾箱對記者說,由於附近只有這一個比較大的垃圾箱,旁邊公交駕校和北郵世紀學院的許多垃圾都往這兒倒,垃圾量非常大。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多設幾個垃圾桶時,這名環衛工人表示,因為街道公用面積有限,新建垃圾箱的規劃遲遲不能批下來。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空間密度不斷增大,垃圾處理設施要么面臨“無處立足”的窘境,要么與市民生活不容。

  面臨相同問題的地方為數不少,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屯垃圾站附近的北小河就是一個典型,一股股冒著白沫的污水不斷排到北小河裡散發出惡臭的味道。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北小河的河水還很清,裡面還有小金魚,晚上有很多人來這裡散步。後來人多了,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站流出的污水都排到這裡,就越來越臭了。”年近75歲的丁先生一直生活在附近,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他親眼目睹了隨著一棟棟高樓的建起,北小河由一條清河變成現在的臭河的過程。

  北小河岸邊的一排平房,是朝陽區水利局的一處辦公點,這裡的工作人員稱,他們是專門負責看護這條河的。

  “這些污水都要流到北京市清潔四廠去清潔,沿途散發出味道也是沒辦法。這本來就是一條排污河,否則這附近這麼多小區的污水排到哪裡?”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不是某一個部門的責任。

  公開資料顯示,北小河的污染問題已存在多年,多次被媒體報導。 今年8月,北小河污染問題被媒體曝光後,相關部門進行了治理,治理後的北小河雖然褪黑,但河岸四周的空氣中仍瀰漫著臭味。 附近嘉銘桐城小區的居民告訴記者,他們還是不敢開窗,一開窗滿屋子都是臭味。

  北小河附近一家垃圾處理廠的一名工人告訴記者,目前在處理污水時,有相關技術可以除臭,但是污水太多了,根本處理不過來,加上城市規劃的不斷密集,沒有專門的地方來處理這種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

  “倒”垃圾需多部門合力應對

  城市越來越擁擠,垃圾的“產量”也在不斷升級。 但是,處理城市垃圾問題卻常常處於需要卻不被接受的尷尬境地。

  公開資料顯示,廣東省廣州市的首個餐廚垃圾處理廠準備擴大餐廚垃圾收購範圍時,卻遭遇了停產。 這個“變廢為寶”的垃圾處理項目建成時,曾受到各方的追捧,輿論一度認為這個垃圾處理廠讓人們看到了垃圾合理利用的希望。 但是,因發出酸臭氣味,垃圾處理廠遭到周圍居民的多次投訴,在運行一個月後,不得不停產。

  此外,隨著近年來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大,特別是拉動內需的4萬億元人民幣投入後,各地建設城市垃圾處理廠的熱情空前高漲,紛紛上馬垃圾處理廠項目,但是,在這些項目中,有一部分因為不被居民接受而停建。

  “現在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垃圾處理和附近居民生活的問題。”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聶永豐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北小河附近嘉銘桐城小區的業主方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在看房時,就發現離北小河近的樓區價格要相對低些,但即便如此,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買離垃圾處理廠最近的那幾個樓區。

  “因為過去許多垃圾處理廠做得併不好,因此在公眾心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在垃圾處理廠附近的一些住房不好銷售,商場顧客也不多。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那些給公眾帶來影響的垃圾處理廠對附近居民作出相應補償,另一方面要盡快加強自身建設,有規劃地做好垃圾處理,以減少給公眾帶來的負面影響。”聶永豐說,提高垃圾廠的運用標準並加強監控非常重要。 同時,也要不斷提高垃圾處理技術。 只有這樣,才能緩解垃圾處理與居民生活之間的矛盾,這需要有關部門能夠重視起來,加大投入。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垃圾處理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醫治城市化帶來的垃圾問題難以一蹴而就。

  “我國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垃圾減量、填埋、焚燒和分類回收在內的合理有效的綜合性處理體系。要想建起這樣一個體系,不是靠一兩個政策就能實現的,垃圾處理問題其實涉及到多個部門。但是,現在這些部門有的為了自身建設沒有聯合起來。因此,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以便有效地把這些部門集中在一起。”聶永豐說,在這個過程中,要結合城市自身的實際情況,詳細制定出相應的戰略,做到有的放矢。 同時,建立這種體係要有長遠的打算,因為垃圾處理涉及居民生活、健康、環保等諸多問題。

  結束語

  城市安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拆遷困境、看病難、養老困局、流動人口、收入分配不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由此引發諸多城市病。 《法制日報》視點版自12月16日起,推出“關注城市病”系列報導,對這些城市頑疾逐一分析。 今日關注的“垃圾圍城”現象為系列報導最後一篇。

  系列報導雖已結束,但在諸多的社會現像中,尚有其他城市發展頑疾未能囊括其中。 儘管城市病各有表現,但共同折射出的是公共服務滯後與社會發展過快之間的矛盾。 如何破解各種已顯現的或者尚處於潛伏期的城市病?這是一個需要政府部門和普通民眾共同來面對的問題。 (記者任雪實習生趙晨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怪大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