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一些文物專家針對河南安陽曹操高陵保護規劃工作,提出了打破行政區域劃分,與河北臨漳鄴城遺址整體規劃,建設“陵城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保護區的設想。

  那麼,河南、河北的專家、學者如何看待這一提議,他們又有哪些不同的見解與觀點,“陵城一體”的大膽設想能否變為現實? 記者28日趕赴漳河“兩岸”進行了採訪。

  專家提議

  建“陵城一體”保護區

  記者從河南省安陽市了解到,12月23日到25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在當地主持召開了“曹操高陵保護方案專家座談會”,標誌著曹操高陵全面保護工作正式啟動。

  此次與會的專家、學者共有20多名,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國家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文博機構和高等院校。 專家們圍繞曹操高陵的保護理念、文物本體保護、近期保護與遠期保護、環境整治、考古成果展示和文物保護利用、公眾參與等問題展開討論。

  座談會期間,專家們提出打破行政區劃,將河南曹操高陵與河北鄴城遺址整體規劃,建設“陵城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保護區的設想。 鄴城遺址位於邯鄲市臨漳縣香菜營鄉三台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相繼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 該城因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分區明顯,堪稱中國城市建築的典範。 由於鄴城遺址與河南安陽曹操高陵歷史文化背景相同,並且相距不到20公里,因此不少專家認為兩地應抓住有利時機,通過協商進行合作開發。

  據了解,有關部門隨後還擬進行公眾參與調查,就曹操高陵保護與展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問題廣泛徵求公眾意見。

  合作背景

  漳河兩岸同屬一文化區

  自從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以來,各地專家、學者就其真偽可以說是爭議不休。 然而,大家對於曹操陵墓的位置,基本都認同應在鄴城遺址(今河北省臨漳縣)附近。

  邯鄲市鄴城、北朝史學會代秘書長侯廷生教授認為,鄴城在東漢時期為北方的重要城市,曹操徹底消滅袁氏軍事集團後,開始大規模營建鄴城,並把自己的家眷和部下的家族宗親遷居此地,使其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所以在曹操心目中,鄴城是其實現人生理想與遠大抱負的地方,也是他的最佳“安息之地”。

  “探尋曹操墓葬,必先了解鄴城。而研究鄴城文化,曹操又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邯鄲市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說,如果按照歷史文化範疇劃分,河南安陽“曹操墓”應屬於鄴城文化區域內,只不過因為如今的行政區域不同,才分別屬於河北省與河南省。 “曹操墓”和鄴城遺址一個在漳河南,一個在漳河北,兩者實際上屬於互補關係,彼此可以相互補充、豐富各自的內容。

  “兩岸”聲音

  短時期內談合作還不成熟

  12月28日上午,河南省安陽縣有關部門對於本報記者的採訪,除了簡單談及一些合作的意義外,認為“陵城一體”只不過是一種設想,並沒有具體的實質內容,因此很難提上議事日程。 當前的重要工作是盡快制定曹操高陵保護總體思路,以及文物本體保護、保護設施建設、陳列展覽、考古公園建設等方面的規劃。 目前預計整個規劃保護區的面積達24萬平方米。

  在漳河北岸的“鄴城遺址”,有關人士認為“城陵一體”合作開發的設想很難付諸實施。

  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指出,從2003年開始,他們就已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制定“鄴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並已於2006年獲得專家論證通過。 目前,臨漳縣出台了相關的詳細規劃,並已開始按照規劃要求逐步實施。 截至12月中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臨漳縣已對遺址區域內的金鳳臺夯土層進行了保護,通過埋入鋼管,草木清除,以及灌注特殊材料,已使昔日的金鳳臺重新煥發光彩。

  王福生說,通常情況下,已經通過專家論證的“鄴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不可能因為曹操高陵的發現而發生變更或終止。 如果硬是將分屬於兩個省的項目放在一起共同保護開發,短時期內恐怕缺乏可操作性。

  學者觀點

  “聯姻”有利於文物的保護與開發

  近日,鄭州市某大學一位歷史教授參觀曹操高陵時對記者私下透露說,目前在各種爭論尚未塵埃落定的情況下,別說在兩個省之間,跨越那麼多的行政部門,協商或洽談合作開發事宜都很困難,即使在河南省各相關部門之間,對於如何開發曹操墓也是各抒己見,短期內也很難制定出一個統一的工作規劃。

  邯鄲的一位學者說,部分專家認為“曹操墓之爭”實為地方利益之爭,如果讓兩地聯合開發,有可能會消除雙方隔閡,更有利於文物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另外,將來待曹操高陵硬件設施完善,並具備對外開放能力後,河北與河南完全可以通過文化宣傳,旅遊推介等方式,利用鄴城遺址與曹操高陵這一獨具魅力的特色品牌,在漳河兩岸聯合打造曹操旅遊文化區。

  高陵探訪

  “曹操高陵展廳”基本竣工

  圖片和解說多處解答了社會各界提出的質疑

  12月28日上午,記者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再次來到河南省安陽縣西高穴村。 與數月前相比,這裡的景緻沒有任何變化,只是少了往日的喧囂,墓區門前的廣場上見不到一個人影,格外清冷。

  在墓區的東南側,新建成的“曹操高陵展示廳”已經全部裝飾完畢,但還未正式對外開放。 在一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有幸隨同河南省文物部門組織的一支參觀團走進展廳。 據悉,本報也是首家被允許進入展廳的新聞媒體。

  “曹操高陵展示廳”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正廳、曹操生平展廳、出土文物展廳、2號墓展示區,目前尚未展出出土的文物。 縱觀廳內展出的圖片及文字解說,不難看出其除了介紹“曹操墓”的發掘過程與考古意義外,還有一項主要“功能”,那就是解答當前社會提出的各種質疑。

  其中,在正廳展出的大量圖片資料中,詳盡解釋了2號墓(曹操墓)的主人為何不是曹操之孫曹奐、曹操愛將夏侯惇、五胡十六國姚襄、冉閔等。 而在出土文物展示廳,首次說明了曹操墓最關鍵物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中“挌虎”與“常所用”的出處與具體含義,指出這兩個詞語其實就是三國時期的社會流行語,前者意為“勇猛”,後為經常使用的意思。

  另外,針對外界傳言墓葬中發現玉器與水晶珠等珍貴物品,違背了曹操本人“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的遺令。 展廳也為此專門開闢了一個“專欄”, 詳盡解釋說出土的銀器、玉器數量並不多,主要是曹操平時常用的物品,多是衣服上的點綴之物,也有少部分是其死後家人用來陪葬的物品。

  記者在安陽採訪中,還見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隊領隊潘偉斌。 據其透露,有關曹操高陵2號墓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經結束,下一步將重點尋找、發掘其他的陪葬墓群。 關於一些專家提出的與“河北鄴城”合作開發的設想,潘偉斌卻不願表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怪大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